美剧《芭蕾之星》第一季正式上线。这部由埃米·谢尔曼-帕拉迪诺与丹尼尔·帕拉迪诺这对黄金搭档(《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主创)联手打造的剧集,通过一场“明星舞者交换计划”的惊险博弈。
故事聚焦于纽约芭蕾舞团(NYBT)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POB)两座百年传奇机构的生存危机。NYBT因资金链断裂面临解散,而POB则因传统剧目创新乏力逐渐失去观众。为扭转颓势,两家舞团的艺术总监秘密策划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明星交换计划”:纽约的“当代芭蕾天才”卢卡斯(卢克·柯比饰)与巴黎的“古典芭蕾女王”伊莎贝尔(卡米尔·科坦饰)将互换舞台,在对方剧团主演对方最擅长的剧目。
这场看似双赢的交易迅速演变为一场失控的棋局。卢卡斯在巴黎必须直面《吉赛尔》中“幽灵新娘”这一角色对古典芭蕾技巧的极致要求,而伊莎贝尔在纽约则被要求用现代编舞解构《天鹅湖》,挑战她对芭蕾传统的信仰。与此同时,舞团内部的权力斗争、资本方的利益施压、舞者间的嫉妒与背叛,以及暗藏的“意外事故”,将这场艺术实验推向道德与法律的边缘。
角色:光鲜背后的暗流涌动
卢卡斯(卢克·柯比饰):纽约舞团的新锐编舞家,以“用身体对抗资本”的先锋理念闻名。他试图通过交换计划打破芭蕾的精英壁垒,却因对巴黎古典体系的轻视陷入自我怀疑。
伊莎贝尔(卡米尔·科坦饰):巴黎歌剧院的台柱子,信奉“芭蕾是神的馈赠”。她的完美主义与对传统的捍卫,在纽约的现代舞实验中逐渐崩塌,甚至被卷入舞团高层的权色交易丑闻。
西蒙·卡洛(饰 NYBT艺术总监):从芭蕾舞者转型为管理者的现实主义者,为保住舞团不惜与资本勾结,甚至默许对伊莎贝尔的抹黑行动。
璐·德·拉格(饰 巴黎舞团首席舞者):伊莎贝尔的“影子舞者”,表面恭顺实则野心勃勃,暗中策划取代其地位。
戈登·格里克(饰 纽约资本代表):冷酷的金融操盘手,将芭蕾视为“可量化的文化资产”,其操控手段包括操纵票务数据、收买媒体,甚至策划舞者受伤事件。
主题:艺术理想与资本异化的碰撞
《芭蕾之星》以芭蕾为棱镜,折射出当代艺术领域的深层矛盾:
传统与创新的撕裂:剧中纽约与巴黎舞团的冲突,实为古典艺术与先锋思潮的隐喻。卢卡斯在巴黎的“失败”与伊莎贝尔在纽约的“觉醒”,暗示艺术革新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
资本对艺术的吞噬:戈登·格里克代表的金融力量,通过数据化评估、流量操控等手段将芭蕾异化为“文化消费品”,舞者沦为资本游戏的棋子。
女性艺术家的困境:伊莎贝尔遭遇的性别歧视(如被高层暗示“以身体换资源”)与年龄焦虑(35岁后被要求退居幕后),直指芭蕾界对女性舞者的系统性压迫。
制作:视听盛宴与细节控的狂欢
舞蹈场景的沉浸式呈现:剧组邀请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首席劳伦·卡斯波特森担任编舞顾问,剧中《天鹅湖》第三幕“黑天鹅变奏”与《吉赛尔》第二幕“幽灵群舞”均采用真实芭蕾舞者完成,配合慢镜头与微距摄影,将足尖艺术的张力推向极致。
时尚与艺术的融合:服装设计致敬了1947年迪奥“New Look”与2010年代Vivienne Westwood的解构主义,伊莎贝尔的巴黎首演战袍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了19世纪舞裙的鲸骨支撑结构,而卢卡斯的纽约现代舞服则使用可降解环保面料,暗喻艺术与生态的共生。
城市空间的符号化运用:纽约场景多采用冷色调霓虹与玻璃幕墙,象征资本的冰冷;巴黎则以哥特式剧院穹顶与塞纳河倒影营造诗意,但暗藏的涂鸦与抗议标语揭示传统艺术的衰败。
市场反响:艺术剧集的新范式
首播后,《芭蕾之星》在烂番茄获得92%新鲜度,Metacritic评分85,被《好莱坞报道者》誉为“2025年最具文化深度的行业剧”。剧集引发的争议同样激烈:法国《世界报》批评其“过度消费芭蕾的刻板印象”,而《纽约时报》则盛赞其“以芭蕾为刀,解剖了当代社会的精神贫血”。
对于观众而言,这部剧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面棱镜——它映照出艺术从业者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也拷问着每个观众:当资本与流量成为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尺,我们是否还能听见足尖划过地板时,那声来自灵魂的叹息?
总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