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旗下科幻动画剧集《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上线,延续了这一系列“短片合集+先锋叙事”的标志性模式。然而,与前三季引发的广泛赞誉折射出动画创作在形式创新与内容深度间的永恒博弈。
本季延续了“导演天团”模式,大卫·芬奇、蒂姆·米勒等核心主创回归,并吸纳《功夫熊猫2》导演吕寅荣、艾美奖得主罗伯特·瓦利等新锐力量。值得关注的是,本季首次尝试真人出演单元,由《吸血鬼生活》主演瑞斯·达比饰演接待外星使者的牧师,而大卫·芬奇则亲自执导《无法停止》——以牵线木偶形式复刻红辣椒乐队2003年经典演出,将音乐录影带式的视觉张力推向极致。
技术层面,Blur Studio、BUCK等顶级工作室再度贡献“烧钱级”画面:基因改造恐龙与角斗士的厮杀、微型外星人入侵的移轴镜头、赛博朋克采矿站的霓虹美学,均延续了系列一贯的“视觉奇观”传统。然而,这种技术堆砌也引发部分观众质疑:“当每一帧都在燃烧经费时,故事是否沦为特效的附庸?”
第四季的10个独立故事试图覆盖更广泛的议题:
科技伦理:《智慧型设备,愚蠢型主人》以智能家居的拟人化视角,讽刺人类对技术的依赖;
宗教隐喻:《奇克如何信教》将二战轰炸任务与克苏鲁神话结合,展现暴力与信仰的碰撞;
生态反思:《褐色蜂巢》通过蜜蜂视角探讨生存危机,呼应前作《虫群》的赛博朋克世界观。
然而,这些尝试未能掩盖叙事层面的疲态。IGN虽给予8分好评,但强调“创新源于形式而非内核”,而豆瓣网友的批评更为尖锐:“想象力枯竭”“重复前作套路”。例如,《又一庞然大物》中猫咪统治世界的设定,被指与第二季《三个机器人》的幽默风格雷同;《暴龙的尖叫》中贵族观赏基因恐龙角斗的场景,则被诟病为“暴力美学的空洞堆砌”。
本季的口碑割裂,本质是精英化叙事与大众化期待间的冲突。烂番茄影评人盛赞其“对类型叙事的极致解构”,如《髑髅地》中18世纪诗人与撒旦交易的黑色幽默,或《蜘蛛玫瑰》对赛博格复仇的哲学化呈现。但普通观众显然更期待“齐马蓝”式的诗意、“证人”式的悬疑反转,或“吉巴罗”式的视觉震撼。
豆瓣高赞短评直言:“这一季像把《黑镜》的碎片、《瑞克和莫蒂》的脑洞和《辛普森一家》的荒诞强行拼贴,却失去了灵魂。”而游民星空等游戏媒体则指出,本季单集平均时长缩短、文本密度降低,导致“每集像独立游戏Demo,而非完整叙事”。
《爱,死亡和机器人》的起伏,暴露了短片合集模式的先天局限:当“每一集都要独立惊艳”成为创作铁律,团队极易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陷阱。本季中,《他能悄悄靠近》等作品尝试通过移轴摄影、真人演出等手法突破动画边界,但这些形式实验未能转化为情感共鸣。
对比系列巅峰之作——第一季的《齐马蓝》用机器人艺术家回归本真的故事探讨存在主义,第三季的《吉巴罗》以女妖传说隐喻殖民历史,第四季显然在思想深度上有所退步。正如网友所言:“当创作者沉迷于炫技,观众只会记得那些让心跳漏拍的瞬间,而非技术参数。”
尽管口碑两极分化,但《爱,死亡和机器人》第四季仍为动画行业提供了宝贵样本:它证明短片集模式在流媒体时代仍具生命力,也警示着“形式至上”的风险。或许,未来的突破点不在于技术边界的拓展,而在于回归叙事本质——正如《三个机器人:退出策略》导演帕特里克·奥斯本所言:“最好的动画永远是那些让你忘记自己在看动画的作品。”当《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五季筹备的消息传出时,观众既期待又忐忑:这一次,它能打破“神一季鬼一季”的魔咒吗?
总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