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郑振永、金多贤主演的阵容登陆院线,成为东亚青春片翻拍浪潮中的又一力作。这部改编自九把刀同名小说、由赵永明执导的影片,既延续了原作“青春遗憾美学”的核心脉络,又通过韩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再创作,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情感叙事。
影片以忠清北道某高中为背景,将故事置于韩国教育体系与世代情感逻辑中。问题高中生郑宇振(郑振永饰)与模范生金多恩(金多贤饰)的互动轨迹,虽保留“学渣逆袭”“异地恋冲突”“自由格斗赛”等经典桥段,却进行了在地化改编。例如,郑宇振因沉迷网络游戏被老师安排与金多恩同桌,这一设定呼应了韩国青少年对电竞文化的热衷;而自由格斗赛则被置换为“地下说唱对决”,既保留青春期“证明自我”的冲动内核,又融入韩国流行文化符号。
角色塑造上,金多恩不再仅是“优等生”符号,而是被赋予更复杂的性格层次:她会在午休时偷偷练习街舞,会因母亲的高压教育而情绪崩溃。这种设定使人物更贴近韩国观众对“Z世代”的认知,也为情感冲突提供了更立体的动因。
影片在场景构建上展现出强烈的韩国美学特征。开篇的釜山海云台中学,以淡蓝色校服、布满涂鸦的自行车棚、飘着炸鸡香气的巷口小店,勾勒出韩国沿海城市的青春记忆。导演大量使用手持摄影与浅景深镜头,捕捉角色在教室后门偷瞄的紧张、天台午餐时的微妙对视,这些画面语言与台湾版的固定机位形成对比,更强调人物情绪的即兴流露。
配乐方面,影片摒弃了原作标志性的吉他民谣,转而采用K-POP风格的电子合成器与钢琴混搭。主题曲《그 시절의 우리》(《那时的我们》)由金多贤亲自演唱,以轻快的电子节拍包裹略带伤感的歌词,精准捕捉了韩国年轻人“在快乐中咀嚼遗憾”的情感特质。
韩国版《那些年》的尝试,揭示了青春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双重属性:它既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原型,又必须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获得生命力。当郑宇振在影片结尾将戒指抛向汉江,这一动作既是对原作“天灯戏”的致敬,也是对韩国“江河文化”的挪用。
总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