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WinRAR或7z解压
发一点佛教的资源吧,因为之前发了大悲咒的音乐,有人私信说
正好手中也有些,就放一部分,其他投稿有阿含经校注、世界佛教通史套装、南怀瑾著作全收录
原本准备放在一个稿件里的,但苦于没一个合适的标题,索性还是拆开吧
目录:
up废话:
愿各位以一个比较开放包容的心态,以中华民族的思维,易经的思维来看待佛教文化
那么读佛教的经典有什么用呢
叔本华认为意志的本质是努力,由缺乏(缺乏即欲望)所产生。眼前之欲满足则又有新的欲望到来,即便聪慧、渊博的浮士德博士,在梅菲斯托的帮助下仍然难以获得至高的满足。欲望无穷,满足却有限。人的快乐以欲望为条件,欲望满足后,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聊与寂寞。
他又指出,摆脱这种欲求不满的痛苦和无聊的途径,要么凭借艺术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要么通过基督教或佛教的清修,做到粗食(否定生存的额外欲望)、禁欲(否定繁衍的欲望)、清贫(否定自我实现等欲望)。将自己的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顶端降低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此基础上参悟佛法,达到梵我一体的解脱。佛教的经典除了其思想,其整个文化也是相当堂庑特大的体系,值得细细品味
其实中华文化从源流以来就有类似的思想,道德经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作品,老子的无为与道的思想,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都反思了人不过是从道中诞生,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天人合一,世界就是这样演化的,不必过分去追求。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得很深
“无为”并不是无作为,樊登说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圣人治国,不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过去本不应该做的事情,以至‘无为’。国君就应当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大众各尽其能”。这是很搞笑的一种观点,若老子真这样主张,也不会说“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话的前提就是圣人的付出是超出百姓的。无为是一种思想,世界的结果是它本来就该这样,而不是因为某人做了某事。比如栽花种树,如果说那是某人养花的功劳,这就没有无为的思想,如果说这是花自己在开树自己在长,自然规律而已,人只不过照顾它一下而已,没什么功劳,这就是无为的思想。
所以在读佛经和哲学之前,不妨读一下中国民族自己的经典,另外,看经典不要只看字面意思
总共有 5 条评论